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自古文医不分家浅谈涉医文学的发展(2)

来源:新疆中医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儒学复兴,社会上弥漫着尊师重教的风气,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廉洁,统治者采取重文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儒学复兴,社会上弥漫着尊师重教的风气,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廉洁,统治者采取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重视文教,极大提升了文人的社会地位。词这种文学形式发展到高峰,成为宋代代表性文学。最全面的词类总集《全宋词》就收录1330多家词人2万余首词作。同时,宋朝几位皇帝对医学十分喜爱,组织编修医书,发布医学诏令,宋初还建立了完全意义上全国统一的最高医药管理机构——翰林医官院,医学的地位有了很大提升。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李经纬教授在《中国医学通史》中说到:“纵观中国医学发展史,在历代皇帝中,重视发展医药卫生并主要发挥积极影响者,当以宋代为最。”[5]有了统治者的重视,文人涉医便有了政治上的保障。这一时期道教也受到统治者的偏爱并发扬光大。宋代几位皇帝都尊崇道教,崇尚养生,并发布政策宣扬道教。同时,内丹学开始流行,即通过人的自身三宝“精气神”,利用此修炼到超凡入圣的境界,内丹学成为道教修炼术的主流和道教理论阐发的核心。道教的养生观念也深深影响着文人,一些词作中不乏体现词人淡泊名利、清淡饮食、追求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念。苏轼《浣溪沙·野饮天下》有“玉粉轻黄千岁药,雪花浮动万家春。醉归江路野梅新”,词中就提到松黄汤,是用松花做的饮品,清热解毒,益寿延年。宋李清照《摊破浣溪沙》有“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用豆蔻熬煎的饮品,服用后有化湿消痞、开胃消食的效果[6]。张抡《朝中措》“人生所贵,逍遥快意,此外皆非。却笑东山太傅,几曾梦见蓑衣”,体现出词人不慕权贵、追求安逸恬淡生活的心理,这也是遵循了《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的养生要旨。这些词作对于后世养生保健有一定的影响。

到了明清时期,中央政权高度集中,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等均取得快速发展,医药学方面、诊断学、病案书写格式、医学书籍编著和传播都有较大发展,本草学巨著《本草纲目》问世,达到药物学的最高峰。文学方面,小说这种文学类型蓬勃发展,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立体丰满、有血有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态。有些涉及医药的内容通过对寻医问药过程的具体描绘,使医药学不再晦涩难懂,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的生活,从而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例如,中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就描写了名医华佗给曹操诊疗治病的过程,其中蕴含了中医七情内伤病因理论和外科手术的内容。写曹操头痛难忍,遍请良医却找不出原因,之后请到了华佗,华佗诊断为头风症,病根在脑中,要想治愈,需要服用麻沸汤,进行开颅手术,取出风涎。可是曹操生性多疑,觉得华佗要加害他,所以拒绝治疗并且杀了华佗。这也就导致了他病情加重,再加上心忧吴蜀之事,噩梦连连,肾气亏虚,最后甚至双眼失明,气绝而死。长篇白话世情小说《金瓶梅》第五十四回中也描写了中医基本的诊治过程。医生为李瓶儿看病,先是“细玩脉息,多时才放下”,也就是为病人把脉;然后“却斗胆要瞧瞧气色”,也就是观察病人的外部表象;接着向旁人询问了具体的疾病演变过程,最后就得出论断,对症下药。这正好符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这种诊法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的特色,医生在感官所及的范围内直接获取信息,对病因进行分析,及时做出诊断,是对阴阳五行、藏象经脉、病因病理等学说的具体运用,也一直沿用至今[7]。

通过对先秦、两汉、唐、宋至明清时期涉医文学作品的梳理,不难看出自古文学和医学二者互相融合,既展现出中医药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又体现出文学类型的多元化和广泛化。历代涉医文学表现出了医学的进步,也折射出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优秀的涉医文学作品,将医药学知识与文学独特的韵味相结合,让人们品味药之风雅、医之风骨,并从中总结经验,治疗疾病,延年益寿。■

[1]袁行霈,聂石樵,李炳海.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宋)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王水香.先秦两汉涉医文学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6.

[4]王伟.唐宋药名诗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人文学院,2010.

[5]李经纬,林昭庚.中国医学通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6]姚琳.《全宋词》医药文化现象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

文章来源:《新疆中医药》 网址: http://www.xjzyyzz.cn/qikandaodu/2021/0324/949.html



上一篇:一行青史一句诗一寸江山一味药
下一篇:百年多病千秋诗圣

新疆中医药投稿 | 新疆中医药编辑部| 新疆中医药版面费 | 新疆中医药论文发表 | 新疆中医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疆中医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