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中医药防治高血压前期的现状与进展

来源:新疆中医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0 引言 高血压是一组以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中国高血压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约为27.9%,也就是说大约3 个成年人中就有1 个高血压患者,且患病率还整体呈

0 引言

高血压是一组以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中国高血压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约为27.9%,也就是说大约3 个成年人中就有1 个高血压患者,且患病率还整体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该病也被称作“生活方式病”,许多日常行为都是引起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而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血压水平的高低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呈正相关,血压愈高,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也愈高[1],即使在我国相关指南目前标准中的正常血压范围内,这种相关性仍旧存在,因此血压即使在正常范围内,也应当注重血压水平的控制,而高血压前期这一概念的提出,则为高血压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高血压前期最早由美国国家高血压预防、诊断、评价与治疗联合委员会(JNC)在2003 年发表的第七次指南(JNC7)中提出的。该指南将正常血压定义为临床高血压的过渡阶段。高血压前期人群是高血压人群的“后备军”,因此对高血压前期群人的防治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中医治疗高血压的历史已久,对高血压前期的防治工作也正在开展,本文就中医药防治高血压前期的研究进展展开如下综述。

1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在祖国医学中,本无高血压疾病的概念,通常根据疾病的临床症状、体征表现来辨证治疗该疾病,从症状表现的角度,高血压当属于“风眩”“头痛”“眩晕”等症的范畴内,随着疾病发展,出现相关并发症后,又可以并发症角度将其归属与“心悸”“水肿”“中风”等症的范畴内[3]。“眩晕”的记载相对较为多见,由于清窍失养,临床以眼花头晕为主要症状的这一类病症就被称为“眩晕”,眩为眼花,晕为头晕,二者并见为眩晕,“眩晕”这一证候名最早在《内经》中被提及,称为“眩冒”,其认为眩晕以肝为主,同时与血虚、髓海不足和邪中等因素有密切关联。《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此书还有一言为“厥阴之胜,耳鸣,头眩”。《灵柩·海论》中提及髓海不足一因,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丹溪心法·头眩》提出了痰导致眩晕一说,原文为“无痰则不作眩”[4]。《景岳全书眩运》中云“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强调了气虚在眩晕中的重要机制。

目前高血压前期的中医诊断相关研究鲜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血压前期是处于健康到疾病的中间过渡状态,疾病处于萌芽状态,也没有非常显著的可察症状,因此中医通常凭证进行诊断,但实际上,高血压前期的人群已经出现了微观上的变化,包括颈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顺应性下降,冠脉血流储备受损,微量清蛋白尿等一系列亚临床病变,因此上述于中医的“隐证”,可归属于治未病范畴,即虽然机体存在了一定程度的病理性改变,但以中医四诊的标准来诊断时却出现“无证可辨”这一状态[5-7]。隐症的辨证依据需要从腹诊、甲诊、掌纹诊等为管内医学依据中寻找,同时与现代检查进行客观结合,而高血压前期的诊断比较方便,与其他“未病”较难诊断的特点相比,高血压前期只需要测量血压就能进行诊断。

采取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能够对处在疾病萌芽状态的高血压前期进行预防,治未病主要有未病先防以及既病防变等两个方面的内容,治未病在广泛意义上是采取一定措施,对疾病的发生以及发展进行防控和治疗。中医学对治未病向来重视,《素问·八正神明论》中有云:“上工救其萌芽”[8]。强调在疾病萌生状态下就采取措施进行预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不亦晚乎”。该书强调了对未病进行预防的重要性,若任其发展成病,为时晚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善者治皮毛……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强调了从细微末节防治疾病,待疾病发展至脏腑时,治疗难矣[9]。上述文献均传达了未病先防的理念,于健康人群而言,重视治未病,能够预防疾病发展,对已经发病的患者而言,可减缓疾病进展,改善预后。

2 高血压前期证型研究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文献报道数量明显增加,均认为对高血压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临床疗效比单纯西医疗法更有优势。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高血压的中医诊断标准,可将高血压分为:阴虚阳亢型、痰浊壅盛型、肝火亢盛型以及阴阳两虚型。张小娟等[10]在其研究中表明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类发现,阴阳两虚型占最大,而痰浊壅盛型占比最小,其还指出不同证型分类与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胰岛素水平与眼底血管病变均有关系,其发现肝火亢盛型的患者胰岛素水平是四类证型中最高的,阴阳两虚型发生眼底2 级病变的比例最高,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以痰浊壅盛型最高,其次为阴虚阳亢者。

文章来源:《新疆中医药》 网址: http://www.xjzyyzz.cn/qikandaodu/2021/0513/1269.html



上一篇: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核酸复阳患者的中医药治疗
下一篇:传统中医药治疗骨髓炎的研究现状

新疆中医药投稿 | 新疆中医药编辑部| 新疆中医药版面费 | 新疆中医药论文发表 | 新疆中医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疆中医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