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六个人的“羌族梦”(4)

来源:新疆中医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升,是羌族中为数不多的释比之一。“我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保护羌族文化,并将自己知道的羌族文化毫无保留地传承给下一代。”这位把羌族文化在自己
升,是羌族中为数不多的释比之一。“我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保护羌族文化,并将自己知道的羌族文化毫无保留地传承给下一代。”这位把羌族文化在自己内心珍存了60年的79 岁老人恳切地说。羌族唱经大概有几十万字,因为没有文字,全靠师父口传心授。“当释比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极强的记忆力。那时候学唱经都是在农闲时,每天晚上,父亲就拿一根筷子在桌子上敲打鼓点韵律,嘴里哼着释比唱腔。父亲唱一句,我就跟一句。”王治升回忆着12 岁时跟随父亲学习释比唱经时的情景。在最初学习释比唱经的7 年中,王治升随父亲一起做过几场大型祭祀活动,慢慢地加深了对释比唱经的理解和认识。唱经难学,释比难做,到父亲去世时,王治升也才学到了释比唱经中的八成。2002 年,国家民委启动了《释比经典》收集整理项目,王治升与30 多名合作者参与了这一工作,他们寻访每一位在世的释比,并用国际音标把他们的唱经记录下来。王治升说,“现在仅存的释比不多了,他们若故去,羌族文化传承链就断裂了。过去我们还说是抢救,现在必须和时间赛跑,跑得快才能把唱经留住。”2011 年6 月,王治升在汶川县羌锋村成立了释比经典文化学习班并招收了6 名学员,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他带领大家自掏腰包添置设备器材,拍摄和录制了大量释比唱经。对于如何进一步传承羌族文化,王治升有着自己的想法:“应该把口耳相传变为正规课堂教学。通过有效的传习方式,让群众将羌族文化延续下去。唯有此,羌族文化才能体现出‘活文化’的魅力。”王治升包希福:把羌医药推向更广的天地在岷江河畔、九顶山下的茂县,经常能看见一位羌族医生,他身背药篓一面采摘百草悬壶济世,一面隐居草庐潜心研究羌医药。面对日渐式微的国粹中医,他埋头钻研,苦苦追随着祖先的足迹,为的就是发展祖国传统医学,造福患者。他,就是被民族医药界同行赞为“羌医药奇才”的包希福。1957 年12 月20 日,在九寨沟县一户普通人家里,一个男孩呱呱坠地,他就是包希福。那个时代的九寨沟县交通不便、生活环境极其艰苦。儿时的包希福经常看着母亲被胃病折磨得死去活来,父亲也被病魔纠缠得痛苦不已,年少的他发誓将来要当一名医生,为父母亲解除病痛。怀揣这样的梦想,包希福发奋读书。包希福 后排左一1977 年包希福终于实现了夙愿,考进了阿坝州卫生学校中医班。1992 年9 月调到了茂县羌医药研究所,从事羌医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工作。研究所成立之初,由于人员奇缺,又没有科研项目资金,羌医药资料的收集难度很大。包希福和课题组的成员们忘我地工作,他们常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到一些科研院校、博物馆和图书馆查找资料、上山采药、走村串户搞调查专访。他们还利用研究所门诊部的业务收入,全方位启动了羌医药研究的各项工作。在包希福心中,只要能为羌医药科研做出一点成绩的行为,他们就不言放弃。为深入挖掘羌医药文化,近年来包希福带领课题组成员,先后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四川大学等科研院所和单位联合,搭建了由30 余位全国知名医药学专家、民族文化专家和羌医药专家的羌医药研究专家组技术平台,共同整理研究羌医药、开发羌医药新产品,取得了可喜成绩。羌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些传统而有特色的羌医疗法,如故血疗法、柳皮包扎、羌活鱼接骨等,还有待进一步深人传承和弘扬。包希福说:“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探索这些流传下来的宝贵经验,造福于民。尤其还要搞好羌药种植基地的建设,种植和培养出羌药特色产品和濒危羌药的保护性试种,并且带动当地老百姓致富,把羌医药新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刘阳:为了一个承诺2011 年5 月,广东援建队伍撤离汶川前夕,珠海市援建工作组组长陈仁福副市长与刘阳作了一次彻夜长谈。谈起震后汶川土地灭失严重,充分利用当地丰厚的文化遗产资源发展旅游观光业的必要性,以及国外灾后重建的过程和经验,陈副市长说:“灾后重建非但不是结束,恰恰是个开始。你能不能替我留下来,继续做好羌文化的发掘整理工作,有啥困难尽管开口,我全力支持。最好成立一个组织,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个窗口,为汶川的灾后重建继续出力,我不想留下遗憾……”说到动情之处,陈市长禁不住泪流满面。泪水让刘阳不敢直面这样的官员,同时刘阳内心滋生出一股担当的意愿,他毅然答应了这位副市长的要求,说:“不管将来遇到多大的困难,一定完成任务,这是我对您、对广东援建者和所有汶川受灾百姓的承诺!”刘阳为了这份承诺,他像当年大禹治水一样,抛别了珠海的老母和妻儿,放下原有的生活,完全义务地一头扎进汶川灾区,再没有离开;为了这份承诺,他钻进书籍论文堆;爬山涉水走访羌寨,访谈老人;为了这份承诺,他抢救古唱经,传承释比文化,驻扎在羌锋寨半年没有出过寨子;为了这份承诺,他累计摄录影像数千小时,拍摄照片数万张,记录文字近百万,抢救、发掘、整理了一大批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这份承诺,他近三年中没有休息过一天,没有回家探亲过一次

文章来源:《新疆中医药》 网址: http://www.xjzyyzz.cn/qikandaodu/2020/0803/332.html



上一篇:《周礼》医事考
下一篇:把医药护理送下乡

新疆中医药投稿 | 新疆中医药编辑部| 新疆中医药版面费 | 新疆中医药论文发表 | 新疆中医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疆中医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