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中医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3)

来源:新疆中医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4 研究类型以纳入文献的发表时间为节点,根据研究类型不同对文献研究进行阶段性分析。1993至1999年,领域内研究以临床研究为主(16篇),均为临床症状

2.4 研究类型以纳入文献的发表时间为节点,根据研究类型不同对文献研究进行阶段性分析。1993至1999年,领域内研究以临床研究为主(16篇),均为临床症状疗效的观察性研究,无随机对照试验的开展,当时已开展相应的中医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基础研究(8篇),最早发表的1篇为1995年罗为民等[13]完成的《健脾补肾法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计量学研究》,利用新西兰兔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并探究中医药治疗对骨量的影响,为该领域发展起步的阶段;2000至2009年,各类型研究发展迅速,针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层面不断扩大,中药复方颗粒、膏方、针灸等手段被作为干预手段探究其对患者与动物在骨组织、细胞、蛋白层面的影响效果,如2002年福建中医药大学刘献祥博士的学位论文《针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影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中已涵盖血尿生化检验指标、骨密度、组织形态学、骨组织与破骨细胞的mRNA表达水平等多项指标的检测,此阶段的基础研究已有86篇,临床研究53篇,其中有42篇描述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研究的严谨程度、科学程度逐步提高;2010至2019年,领域内研究更进一步发展,更多科研前沿技术被运用于研究中,基础研究更多着眼于中医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分子机制、信号通路等水平,从机制上探究中医药发挥的作用,基础研究数量达到165篇,临床研究有116篇,其中大部分为随机对照研究,临床治疗更多注重于对患者的辨证治疗与证素分析,形成更为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2.5 作者对领域内研究的文献作者进行可视化分析,其中发文最多的作者是辽宁中医药大学郑洪新教授,其发文量Nmax=12。根据普赖斯公式[14]进行计算,核心作者最小发文量M≈0.749×Nmax?,计算得M=2.59篇,统计得发文量≥3篇的核心作者共有12人。对文献作者进行CiteSpace聚类分析,形成了多个大小不同的自然聚类,见图2,图中1个节点代表1位作者,节点圆圈的直径越大,代表其文章被引用频次越多;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不同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或共现关系,连线越粗代表共现强度越高,连线颜色依据上方色度条从左往右所示,代表共现关系时间从早期到近期的变化,即越靠近右侧的颜色,代表作者间在更近期的时间发生了合作关系。从作者聚类分布图可知,该领域内有多个主要研究团队存在。研究团队1,以郑洪新为代表,主要致力于研究补肾中药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在骨组织相关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研究团队2,以梁文娜为代表,研究方向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素分析;研究团队3,以葛继荣为代表,主要研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虚证与相关基因差异表达的联系;研究团队4,代表人物为唐汉武,研究方向主要为穴位埋线等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核心作者主要集中在以上4个自然聚类中,且各团队内部合作较为紧密,研究成果较多,但不同研究团队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较少。另外亦有个别发文较多的核心作者,以独立团队研究为主,如黄宏兴、魏玉芳等。

图2 中医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研究作者聚类分布

2.6 研究机构对纳入文献的研究机构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见图3及表2。经统计,发文最多的研究机构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发文量为13篇,发文量排名前五的研究机构依次还有辽宁中医药大学、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单篇文献被引频次最高的研究机构是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其文献被引频次为6次。

图3 中医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研究机构聚类分布

表2 中医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主要研究机构序号 研究机构 发文量(篇) 被引频次 1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 13 4 2 辽宁中医药大学 11 5 3 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 8 3 4 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5 6 5 浙江中医药大学 5 4

如研究机构可视化图谱所示,图中每1个节点代表1个研究机构,节点圆圈的直径越大,代表该机构的研究文章被引用频次越多;各节点间的连线代表不同机构间的合作或在文章中的共现关系,连线颜色代表共现关系发生的时间远近。图中各研究机构多独立分布,部分研 究机构互相合作形成自然聚类。该领域主要研究力量多是各中医药教学院校及其二级单位,其彼此联系主要以各院校与自身附属单位更加紧密,不同院校之间的合作研究较少,而且各研究机构间的合作存在地域分隔,跨省份、跨地区的合作较少,地理位置一定程度限制了研究机构间的合作。

文章来源:《新疆中医药》 网址: http://www.xjzyyzz.cn/qikandaodu/2021/0514/1277.html



上一篇:传统中医药治疗骨髓炎的研究现状
下一篇: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建设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

新疆中医药投稿 | 新疆中医药编辑部| 新疆中医药版面费 | 新疆中医药论文发表 | 新疆中医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疆中医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